驅動動力、有效霧化顆粒、單位時間釋霧量、靶部位吸收、肺內沉降率等因素均可影響霧化吸入的效能,而有效霧化顆粒直徑、單位時間釋霧量是主要的兩大因素。
有效霧化顆粒直徑是指能沉積于氣道和肺部具有治療價值的霧化顆粒,其大小對藥物沉積位置有直接影響。一般來說,霧化器的霧化顆粒直徑大小和藥物沉積位置關系如下:
1、5–10 μm:主要沉積于大傳導氣管及口咽部;
2、<5 μm:主要沉積于肺部;
3、小于3 μm:50%-60%沉積在肺部;
4、<0.5 μm:隨呼氣排出體外。
由此可見,霧化顆粒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治療下呼吸道的有效霧化顆粒直徑應在0.5~10 μm,以3~5 μm為佳。
同時也要注意,藥物本身顆粒形態會影響霧化顆粒直徑。一項重要體外研究比較了霧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懸液(0.5 mg/ml)與丙酸倍氯米松混懸液(0.4 mg/ml),在三種不同的噴射霧裝置中的有效霧粒輸出情況。兩種混懸液霧化吸入量均為2 ml,維持5 min。觀察不同霧化吸入液在不同裝置中的霧粒輸出情況。采用不同品牌霧化器時,布地奈德霧化時<5 μm顆粒占比均高于丙酸倍氯米松。
由此可見,不同藥物在相同霧化器、相同外在條件下,輸出的霧化顆粒直徑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在使用不同的霧化器裝置的種類和性能時,要注意霧化顆粒直徑和單位時間釋霧量的影響。
2023.12.6 ZG